------于謙(明)
莫言:閱讀與人生
莫言,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東高密,中國當代著名作家。80年代中期以鄉土作品崛起,充滿著“懷鄉”以及“怨鄉”的復雜情感,被歸類為“尋根文學”作家。2000年,莫言的《紅高粱》入選《亞洲周刊》評選的“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”。2005年莫言的《檀香刑》全票入圍茅盾文學獎初選。2011年莫言憑借作品《蛙》獲得茅盾文學獎。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。2019年7月30日,被秘魯天主教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。
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書讀,而現在最大的痛苦就是書太多讀不過來。我總結出一條經驗:當書越多的時候,實際上人讀書的熱情就越淡??;當書越少或者找不到書讀的時候,人渴望讀書的熱情就會越高。在這里,主要講一下我讀書的經歷以及閱讀對于創作以及人生的影響,希望同大家一起分享。
對于年輕人而言,最好的老師就是閱讀。年輕人的閱讀應該分為幾種類型。一是精讀;一是泛讀。人類的閱讀物浩如煙海,就算從剛具備閱讀能力開始一直到白發蒼蒼,也讀不到其中的萬分之一,在這種情況下把閱讀分為精讀和泛讀就非常重要。對那些已經被確認為經典的讀物,我們應該認真讀;對于現在的網絡作品,一目十行地瀏覽一下,大概知道在講什么就可以了。
有了精讀和泛讀的基礎,要想進行小說創作的話就從模仿開始。當然模仿對一個成熟作家來講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,但對初學寫作的人來說,模仿不是恥辱,而是捷徑。魯迅早期的作品也都有模仿的痕跡,他的《狂人日記》就是模仿果戈里,但這并不妨礙魯迅成為偉大的文學家,慢慢他就超越了模仿階段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風。
模仿是培養我們語感的最重要的方法。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是跟個人對語言的感受相關的。初中階段對培養一個人的語感至關重要。如果在初中階段沒有培養起一個人對語言的感受,那么后來的努力可能會事倍功半。掌握了一種很好的語感,就好像一個從事音樂的人很好地掌握了一種樂感一樣。當時在農村有一些二胡演奏者,他們并不懂樂譜,但他們照樣可以拉起琴來演奏一曲委婉動聽的樂曲。這種感覺我是親身經歷過的。所以,一個成熟作家最重要的標志就是形成自己的文風,只有他的風格在豐富語言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時候,我們可以說他已經超出了一個小說家或小說匠的階段,可以說得上是一個文學家。文學家與小說家是有區別的,小說家成群結隊,文學家寥寥無幾。在艱苦的歲月里面,盡管前途渺茫,我們還是要努力奮斗。
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Ws7GU752jXL_Aeb_nyWK6w
黑公網安備 23040202000003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