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從古人的智慧和情懷中汲取營養,涵養心靈。
《晏子春秋》
《晏子春秋》是記載春秋時期(公元前770年~公元前476年)齊國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歷史典籍,用史料和民間傳說匯編而成,書中記載了很多晏嬰勸告君主勤政,不要貪圖享樂,以及愛護百姓、任用賢能和虛心納諫的事例,成為后世人學習的榜樣。晏嬰自身也是非常節儉,備受后世統治者崇敬。過去疑古派認為《晏子春秋》是偽書,《晏子春秋》也被長時期的冷落,自1972年銀雀山漢墓出土文獻證明 《晏子春秋》并非偽書。
《晏子春秋》中有很多生動的情節,表現出晏嬰的聰明和機敏,如"晏子使楚"等就在民間廣泛流傳。通過具體事例,書中還論證了"和"和"同"兩個概念。晏嬰認為對君主的附和是"同",應該批評。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議,補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"和",才是值得提倡的行為。這種富有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在中國哲學史上成為一大亮點。
《晏子春秋》經過劉向的整理,共有內、外八篇,二百一十五章。
鏈接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8q5Z58-c5Brshj3gSEuwA
黑公網安備 23040202000003號